科学研究 > 研究成果 > 研究进展
研究进展

王俊逸|乐新安等-GRL:电离层E区电子密度的开尔文-亥姆霍兹不稳定性直接探测

发稿时间:2025-10-14 作者:

开尔文-亥姆霍兹不稳定性(KHI)是一种典型的流体不稳定性,由流体层交界处的速度剪切引发。KHI与多种自然现象密切相关,如翻滚的海浪、波浪云、木星红斑等。不同空间尺寸的KHI 广泛分布于地球中低层大气,并延伸至热层(电离层)区域,其水平波长通常为10米至20千米甚至更大。在中低纬度地区,导致电离层中偶发E层形成的风剪切机制为触发KHI提供了有利条件。然而,受限于常规探测手段分辨率不足,低纬电离层中的KHI结构特征一直缺乏直接观测。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乐新安研究团队联合国外学者,基于三亚非相干散射雷达,发展了宽带线性调频技术的电离层电子密度多波束探测模式,实现了距离分辨率37.5米,时间分辨率50秒的超高分辨电子密度探测,于2024923日首次直接探测到嵌入在电离层偶发E层中的KHI结构(视频1),揭示了KHI三维的周期性波浪结构及其时间演化过程。探测结果揭示了KHI调制偶发E层的特征,包括:1)早期高度上±150米的正弦波动和垂直宽度约1~3千米的波浪结构;23~8分钟准周期的水平不规则结构,伴随电子密度和厚度的明显提升;3)不规则结构不会完全破坏偶发E层,等离子体仍然被困在潜在的风切变区域。该研究证明了准周期回波与KHI调制偶发E层的密切关系,并首次在直接观测中展现了KHI通过水平迁移调制电离层等离子体的过程,解释了KHI引发低纬电离层E区不规则体的机制。

该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GRL(王俊逸,乐新安*,蔡毅徽,丁锋,周旭,Jorge L. Chau, David C. Fritts, Juha Vierinen, Alan Z. Liu. Direct Kelvin-Helmholtz Instability Detection at the Ionospheric E Region Electron Density [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25, 52, e2025GL116932. DOI: 10.1029/2025GL116932.)。该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425403, 42304191)、中国科学院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稳定支持项目(YSBR-018)、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XDB0780000)以及子午工程的共同资助。


视频1. 2024923日三亚非相干散射雷达在105~125千米范围内探测的偶发E层的电子密度及嵌入其中的KHI波浪结构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