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 研究成果 > 研究进展
研究进展

张驰等-NC:火星岩石剩磁捕获太阳风离子

发稿时间:2023-12-05 作者:

火星是地球的近邻,也被认为是太阳系中气候最为接近地球的星球。然而与地球不同,火星当前并不存在类似地球那样的全球性偶极磁场(见图1)。由于缺乏全球磁场的保护,外部太阳风可直接轰击火星大气,并剥蚀火星大气粒子致其逃逸,这使得当前火星的气候环境要比地球恶劣得多。但火星表面残剩的岩石磁场表明,至少在37亿年前火星具有像地球一样的全球偶极磁场,并极有可能拥有适合生命生存的宜居环境。因此,一般认为,当前火星就是地球未来演化的模样。

图1. 地球和火星的对比。左图为地球,地球存在由全球性的偶极地磁场。火星当前没有全球性磁场,但在表面(尤其南半球)广泛分布着岩石剩磁。

研究表明,地磁场能有效屏蔽太阳风高能粒子的主要原因在于,地磁场较强、尺度较大、磁场环境稳定,这使得大部分太阳风粒子被阻挡在磁层外。而部分进入磁层的太阳风粒子和会在地磁场中呈现出弹跳和漂移运动(见图2),进而容易被地磁场捕获住。不同于地球,火星虽然缺乏全球性的磁场,但火星表面到处分布着局部、小尺度的强磁场区,我们称这些为壳磁场(如图2所示)。这些壳磁场可延伸至高达1000公里处的区域,并与外部太阳风发生相互作用。

图2. 左图为带电粒子在地磁场中的运动轨迹,其中蓝线为磁力线,黄色曲线代表粒子的运动轨迹。捕获粒子会围绕磁力线进行回旋运动,在南北极进行弹跳运动,同时会围绕着地球进行漂移运动。右图为火星表面小尺度的壳磁场结构。 

那么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就自然出现了:火星的小尺度壳磁场能不能捕获太阳风粒子?准确回答这个问题不仅对于我们认识火星与太阳风的相互作用能提供关键的事实证据,而且对于我们探究地磁场倒转期间(偶极磁场消失),乃至未来地球全球磁场消亡时,太阳风与地磁场的相互作用能提供最有效的对比参考。

研究这个问题是存在着挑战性的。前人虽已经发现太阳风电子可以有效地被火星壳磁场捕获住。但这一发现并不意外,因为电子质量非常小,其回旋半径小,很容易被磁场约束住。但对于离子而言,情况就比较复杂了。由于离子质量大、回旋半径也大,壳磁场空间尺度较小,人们发现离子在壳磁场中的运动轨迹是非常不确定的,至今还未找到壳磁场能捕获太阳风离子的确切证据。这促使人们推测,火星的壳磁场或许并不能够有效地捕获太阳风离子。

为从根本上回答这个问题,基于美国航天局的火星大气与挥发物演化任务(Mars Atmosphere and Volatile Evolution Mission, MAVEN)所提供的科学数据,以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行星物理学科组自主发展的火星壳磁场模型,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张驰博士与导师戎昭金研究员、魏勇研究员,和瑞典空间物理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美国波士顿大学、北京大学、美国爱荷华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武汉大学等多家国内外科研单位携手合作,首次发现了火星壳磁场能捕获太阳风离子的直接观测证据(如图3所示)。

具体来说,他们在检查了大量的观测事件后,发现当MAVEN飞船穿越火星壳磁场区域时,有时会探测到离子能谱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能量色散结构(图3)。这一色散现象在地球磁层环电流附近的观测中很普遍,实际上就是捕获离子漂移运动的直接反映——不同能量的离子在空间中有着不同的漂移轨迹。当飞船穿越壳磁场区域时,在时序上会记录到不同能量的离子,从而会显示出这些色散结构特征。经过深入的数据解析,我们发现这些捕获离子(主要成分为H+)并非来源于火星,而是来源于太阳风。这表明太阳风与壳磁场的相互作用发生了某种物理过程,使太阳风离子得以注入到火星壳磁场中。同时离子的漂移运动使得高(低)能量的离子倾向于分布在火星壳磁场的内部(外部)区域(参见图3和图4)。

图 3. (a)在壳磁场磁赤道平面上的磁场强度空间分布。 (b) MAVEN所穿越的磁力线,其对应在磁赤道面上的磁场强度时许分布。(c) 离子能谱。

图4. 火星壳磁场中太阳风注入离子的漂移运动示意图。低能量(高能量)离子位于壳磁场的外部(内部)区域,导致MAVEN在朝向壳磁场的内部(外部)方向移动时会记录到离子能量的上升(降低)。

他们的发现首次揭示火星壳磁场在一定物理条件下能有效捕获太阳风离子。这对于进一步认识火星空间环境,理解地磁场演化与太阳风的相互作用,以及比较认识和理解火星和地球的全球气候环境演变、地球生物演化等都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也能为后续分析我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数据提供重要的指导方向。 

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Zhang, C.#, Nilsson, H., Ebihara, Y., Yamauchi, M., Persson, M., Rong, Z.*, Zhong, J., Dong, C., Chen, Y., Zhou, X., Sun, Y., Harada, Y., Halekas, J., Xu, S., Futaana, Y., Shi, Z., Yuan, C., Yun, X., Fu, S., Gao, J., Holmström, M., Wei, Y.*, & Barabash, S. (2023). Detection of magnetospheric ion drift patterns at Mars. Nature Communications, 14(1).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3-42630-7)。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922031,41774188)、中国科学院A类先导专项(鸿鹄专项,XDA17010201)、中国科学院B类先导专项(XDB41000000)、以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重点部署项目(IGGCAS-201904, IGGCAS-202102)的资助。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