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认为流星尾迹通常在数秒内会因扩散作用消散在大气中。地质地球所地球与行星物理院重点实验室李国主研究员利用三亚VHF雷达在2013年7-8月开展空间干涉探测实验,观测到大量流星尾迹不均匀体回波(RSTE),其中一次RSTE事例持续时间长达4分钟。通过利用空间干涉重建该RSTE空间精细结构,发现该流星尾迹不均匀体初始发生在90-115 km高度且出现在雷达视线垂直磁场(k⊥B)方向。大概1分钟后,RSTE只出现在一个很窄的高度范围94-98 km。随着时间推移,RSTE低高度部分向偏离k⊥B方向运动。在子午-高度平面内,该RSTE空间结构由开始的条形变成了层状结构;在东西-高度平面,RSTE向东漂移,其漂移速度随高度的增加(如从94 km到100 km)而减小(从80 m/s到20 m/s),与全天空流星雷达观测的背景风场表现出类似的特征。由于三亚地处低纬,背景电场强度不足以维持流星尾迹不均匀体持续存在数分钟,该长时间RSTE事例可能由一个相对大的流星体坠入地球大气产生的流星尘埃导致,背景风场驱使其空间结构的变化并可能决定了其所在的高度。
工作发表在:Li, G., B. Ning, Y.-H. Chu, I. M. Reid, L. Hu, B. K. Dolman, J. Xiong, G. Jiang, G. Yang, and C. Yan (2014),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long-duration meteor trail irregularities driven by neutral wind, J. Geophys. Res., doi: 10.1002/2014JA0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