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传播 > 开放交流 > 来所交流
来所交流

温联星教授研究组来我所开展学术交流

发稿时间:2018-06-25 作者:

2018年6月15日,应地球与行星物理院重点实验室邀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师讲席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Stony Brook university)温联星教授带领研究团队来我所进行了学术交流与访问,就地球应力场变化、地球内核表面精细结构、朝鲜核爆、机器学习等内容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

为期一天的交流由特邀系列报告和学术沙龙构成。上午的特邀系列报告由艾印双研究员主持,围绕"全球应力数据库的建立与研究,地球内核及其边界的结构特征和动力学过程"展开。温教授应邀作题为"地球应力场变化"的报告,首先介绍了"中国区域地震学参考模型"工作进展情况,然后从引起地球内部应力变化的趋载力开始,对各种不同尺度的体力、面力进行了详细介绍,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固体潮、极潮、水文、冰后回弹、大气压等不同力源产生的应力变化给出了估计;田冬冬及姚家园博士则基于大量的地震学波形数据,分析得到了地球内核边界局部区域的精细结构,并对其动力学特征及成因进行了深入探讨。

下午的7场报告则以较为轻松的学术沙龙形式开展,分别由李娟和赵连锋研究员主持。设置了三个板块:(1)以2017年的朝鲜核爆为主题,田冬冬和姚家园博士从力源、震源机制以及波形特征出发对核爆及随后的塌陷事件进行了详细分析;我所研究生何熹则利用频谱分析,从衰减的角度对事件性质和当量给出了判断。让大家在同一时刻从不同角度看到了朝鲜核爆的方方面面。(2)以机器学习和波形精细处理为主题,科大博士生唐兰兰和我所研究生肖卓伟分别对基于机器学习研究震源分类及震相拾取的方法进行了介绍。(3)有关震源研究的新进展:科大研究生徐妍妍采用新方法反演了小地震(M<3.5)破裂方向,我所赵旭副研究员介绍了基于近震W震相快速反演地震矩张量的工作进展。整个下午的学术沙龙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进行着,大家充分发言、相互询问、积极探讨,整个会场座无虚席。报告人的最新成果也吸引了十数名来自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等高校以及地震局研究所师生的参与和热烈讨论。

特邀报告:温联星教授的开场介绍

下午的学术沙龙进行时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