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5日,地球与行星物理院重点实验室在地1楼三层第一会议室召开了2018年度学术年会。这是实验室首次在面貌、装修一新的办公楼召开的全室规模盛会。各学科组研究人员、技术系列人员、管理人员、博士后和研究生,以及室外来宾共100余人参加了会议。
林杨挺研究员首先代表实验室主任做了发言。他回顾了一年来实验室在各方面的变化和进展,指出新楼的建成给实验室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实验室平台基础设施建设与更新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他强调今年的重头任务是中科院院重点实验室的评估,我们再次迎来了地球与行星物理实验室2014年正式组建以来的第一次严峻考验,号召大家要以更高涨的热情和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这次意义重大的评估,为数年来共同的梦想——冲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好充分的准备。
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黄方教授做了题为"用稳定金属同位素制约月球岩浆洋的演化"的开场报告,利用Ca同位素在地幔矿物中的显著分馏特性,约束月球岩浆洋的结晶和演化过程,对探索月球的形成过程颇具启发性。年会还邀请了来自武汉大学的优秀青年学者倪彬彬教授,以"地球和木星辐射带对比研究"为题做了精彩报告。
实验室内部的交流报告也内容多样,精彩纷呈,不仅立足地球,还仰望星空:乐会军研究员聚焦于电离层的空间天气变化,以"电离层空间天气研究的机遇和挑战"为题做了综述性汇报;新近加盟实验室的綦超副研究员以冰的流动和实验室流变性测量为切入点,用最新实验数据估计了火星上冰盖的含冰量;杨蔚研究员就中国的登月计划做了"月球探测:机遇与挑战"的报告,强调从已经发射的嫦娥3号到2030年的载人登月,地星实验室在国家深空探测方面大有可为,但我们必须凝练科学问题,组建团队,针对科学问题攻关技术和研究难点,做好充分的准备;任志鹏研究员就中科院的鸿鹄专项任务、使命和科学问题,做了细致解读;钟俊副研究员汇报了水星空间磁场重联的研究进展;张辉研究员探讨了与磁层顶重联相关的磁鞘特征;林巍研究员介绍了天体生物学的诞生背景及研究内容,指出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工程极大促进了天体生物学在我国的发展;张金海研究员就"天然地震中是否存在统计日周期"给出了独到的见解和证据;王建副研究员则就深度学习在地震学领域中的应用,特别是震相的自动拾取方面做了激动人心的报告;耿明博士从甲烷生成速度的快慢入手,通过理论计算探讨了金属催化剂的加入对矿物表面的流体分子生成速度的影响和机理;李翠红代表磁强计研发团队,做了"金刚石NV色心磁测的多频方法"的报告,让大家耳目一新,对磁强计的关键技术有了科学认识。年会更是不乏博士后、研究生的积极参与:通过对一个特殊陨石的解剖,杨晶博士后提出了炽热小行星撞击的概念;周旭博士利用全大气气候模式探讨了高层大气的气候变化;范兴利博士则利用噪音成像技术,给出了东北Solonker缝合带的面波成像结果。十六位报告人精心准备,逾百名听众参与并踊跃提问,热烈讨论的场面很是喜人。
实验室年会结束了,讨论的余音似乎还在绕梁不绝。这是一个新的起点,任重道远的2019年将从这里拉开帷幕……